若天欲丧斯文,孔子我死了,后来之人就不能享有斯文之制。
这些说法不知所据为何,现在看来,都很难成立。谓义曰:贵贵,其等尊贤,义也。
而荀子所说的情感,也并非如孔孟所说的内在于人的道德情感,而只是自然人性的直接表现,这一点,人与鸟兽等有血气之属无不同,对于死者所表现出来的悲哀,只是物伤其类。[23] 这就是为后世儒者所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。要想达到仁的完全自觉,必须经过后天的教化、学习,如此,孔子引入智的问题。可以为尧禹,可以为桀跖,可以为工匠,可以为农贾,在势注错(即措)习俗之所积耳,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,是无待而然者也,是禹桀之所同也。另一方面,人有亲情之爱,即孔子之仁。
当然,知、思与明如我们前面讲到的,也是孔子、孟子与《中庸》的道德论的重要内容。不过,在当时,儒家还是百家中的一家,虽然孟子已经开始为维护这一新的传统而排斥异端。比如,性与天道的问题最早是在《论语》中提出的,这实际上就是天人之际的问题。
王弼说,圣人茂于人者,神明也。这个问题直接牵涉到儒、道关系。由于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,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,重新肯定孔子,就是重新肯定中国文化。五四运动的根本目的是救亡图存,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。
他们批判孔子的仁义学说,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赤裸裸的利害关系,而无仁义可言,因此要以赏罚治之。对于孔子这样的文化代表,不能仅仅当作对象去研究、去评价,而要作为文化生命的象征符号去对待,从中体会中国文化的生命价值。
这所谓源,正是从中国文化的源头上说的。但是,他们首先需要面对佛家和道家提出的挑战。玄学融合儒、道的方式,通常是以道解儒,以老庄解孔,使孔子成为道家化的圣人。法家是公开批判儒家的又一个重要学派,他们提倡以法治国而不是以德治国,但是,他们所说的法,并不是建立在权利观念之上的法治,而是巩固君主权力的刑罚,和权术是联系在一起的。
所谓古文经学,是指从壁中发现或由各地献上来的用古文写成的经书。[1]《论语·为政》,十三经注疏本。老子则未达到无的境界,只停留在有的层面,因此,将无作为对象去认识、去言说,而且不断地言说。此后两千多年来,中国文化就只剩下儒、道两家了。
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,具有强烈的宗教精神,但不是通过神学启示和信仰系统表现出来的,而是作为人的终极关切(蒂里希)以及对天即自然界的神圣性的敬畏表现出来的,因而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。因为《论语》中并无批判老子道家的内容。
如果去掉天神的目的论观念,只就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而言,包含着生态学的内容。按照王弼的这种理解,孔子作为圣人是本末一贯、性情统一的。
孔子所代表的中国文化,重新受到尊重,得到广泛的传播,并且开始走向世界。战国后期兴起的法家,主要是一种政治文化,在秦国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。这种特殊理性能够与无合一而实现无的境界,但是并不排除人的情感。自然科学的方法是将孔子作为过去了的存在,进行所谓客观的描述,与现在和未来毫无关系。但是,西方还有基督教文化。在中国文化进程的各层源流里,由于中国文化多元化的特点,孔子在中国文化进程中的地位是发展变化的,但是他作为儒家圣人的地位却是不变的。
孔子倡导的人与人、人与社会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及其广义的生态文化,对于可持续发展以及改进人类的生存方式,具有特殊意义。在《论语》中,孔子有攻乎异端,斯害也矣[1] 这句话。
东晋慧远的《沙门不敬王者论》很能说明这一点,而神灭论与神不灭论的辩论,则反映了理论层面的冲突。玄学兴起之时,有所谓三玄,即《老子》《庄子》《周易》,但是其中的《周易》并不是道家著作。
孔子在历史上确实扮演了不同的角色,有官方化的孔子,有知识分子的孔子,还有民间的孔子。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自我选择。
五四对封建君主专制和纲常伦理进行了集中的批判,这种批判是有历史意义的。而宋明儒学的工作,从根本上说,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。孟子以距杨、墨而著称,说明当时有影响的,除了墨家,还有杨朱为代表的道家。而这些思想后来成为儒家天人之学的最重要的问题,其影响既深且远。
但是,这次批判,完全是一场政治斗争,缺乏任何文化意义上的建设与反省。近现代之后,中国社会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变革。
但是,新儒学的根本精神,确实是沿着孔子思想的基本方向发展而来的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中有孔子见老子的记载,但是,关于老子其人,司马迁已经搞不清了。
就此而言,他从外在化的方面发展了孔子敬畏天命的学说。被权势者抬上去的孔子同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孔子是不是一样,就值得研究了。
但是,这一派的学说经过孟子的批判,后来就再也没有发展了。但是,古文今文之争,后来演变成学派之争。五、近代变革中的孔子 中国社会进入近现代之后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经历着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。它基本上是否定一切文化的。
[6] 胡祖尧:《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要汲取孔子的智慧》,《中国青年报》2003年4月13日。事实上,儒、佛、道从一开始就是互相影响、互相吸收的。
宋儒用四书取代五经,特别是《论语》正式变成经典,从文化史的角度讲,说明了一个事实,即儒家文化是由孔子开创的,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奠定基础的。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,已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,得到了广泛的传播,并且开始走向世界,而孔子更是代表东方儒家文化的世界伟人。
老子主张无为,孔子也有无为而治的话。孔子被(官方)封为至圣先师,孔颖达的《五经正义》则是代表当时孔子学说的主要著作。